船头更鼓打两声,如何未到常州城。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夜航

宋·杨万里

船头更鼓打两声,如何未到常州城。

岸旁灯火明如昼,水底星河动似行。

风露满天人不寐,江湖是处可为程。

明朝又是孤舟客,愁见芦花间白蘋。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译文

船头的更鼓已经敲响了两次,为何还未到达常州城?

岸边的灯火明亮如同白昼,水底的星河仿佛在缓缓移动。

风露满天,人们难以入眠,江湖之上,处处都可以成为行程的站点。

到了明天,我又将成为一个孤舟上的旅人,忧愁地看着芦花丛中点缀着白色的蘋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乘船航行时的所见所感,首联“船头更鼓打两声,如何未到常州城”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行程的期待与焦虑;颔联“岸旁灯火明如昼,水底星河动似行”则通过描绘岸边的灯火和水底的星河,展现了夜晚航行的独特景致;颈联“风露满天人不寐,江湖是处可为程”表达了诗人因旅途劳顿而难以入眠,同时也体现了江湖之大,处处皆可成为行程的豁达心态;尾联则预见了明天的孤独旅程,以及面对芦花间白蘋时的忧愁。

赏析

这首诗以夜晚航行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中既有对行程的期待与焦虑,也有对夜晚美景的赞美与欣赏,更有对江湖之大、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诗人通过“船头更鼓”、“灯火明如昼”、“水底星河”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艘在夜色中缓缓前行的船上,与诗人一同感受旅途的艰辛与美好,诗人也通过“人不寐”、“江湖是处可为程”等表达,展现了自己豁达的心态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万里的一次长途旅行中,作为一位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诗人,杨万里一生游历广泛,对江湖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夜晚航行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旅途的期待与焦虑、对美景的赞美与欣赏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也反映了南宋时期人们出行的不易和旅途的艰辛,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