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画
宋·苏轼
卷取郭熙真水墨,枯荷折苇小霜风。
木落石出秋山瘦,云卷云舒远岫空。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译文
卷起郭熙那幅逼真的水墨画,画中枯荷折苇在微微的小霜风中摇曳,树木落叶,山石显露,秋天的山显得清瘦而峻峭,云朵时卷时舒,远处的山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显得格外空旷。
释义
这首诗是苏轼对一幅郭熙所作水墨画的题咏,诗中通过对画中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深秋时节的自然景象,既有枯荷折苇的细腻刻画,也有秋山瘦削、远岫空蒙的宏大意境。
赏析
这首诗以画为题,却不仅仅局限于对画的直接描述,而是通过对画中景物的提炼和升华,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首句“卷取郭熙真水墨”直接点题,引出所题之画;次句“枯荷折苇小霜风”则是对画中景物的具体描绘,通过枯荷、折苇和小霜风三个意象,营造出一种深秋时节的萧瑟氛围,后两句“木落石出秋山瘦,云卷云舒远岫空”则进一步拓展画面,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更广阔的天地,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观赏郭熙所作水墨画后有感而发,郭熙是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其画作以山水为主,风格雄健劲拔,笔墨明润,富有生活气息,苏轼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对郭熙的画作自然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在观赏这幅水墨画时,他被画中的自然景象所打动,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题画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郭熙画作的赞赏之情,也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