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言春色都归去,小树桃花政晚开。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晚春

宋·杨万里

只言春色都归去,小树桃花政晚开。

半落半开临水畔,欹红偃白倚云隈。

作者及朝代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作者简介

杨万里早年多次拜他人为师,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举进士,初授赣州司户参军,后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等职,他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求和,在担任地方官时,他赈灾济民,不辞劳苦,深得百姓拥戴,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语言通俗易懂,构思新巧奇特,风格幽默诙谐,自成一家,在当时与后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译文

人们都说春色已经全部归去,然而那棵小树上的桃花却才刚刚盛开,它半开半落,临水而立,那倾斜着的红花与白朵,正静静地倚靠在云边。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晚春时节桃花的盛开,展现了春天的顽强与生命力,尽管人们普遍认为春色已逝,但仍有桃花在晚春中绽放,展现出春天的余晖。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晚春时节的桃花,通过“只言春色都归去”与“小树桃花政晚开”的对比,突出了桃花的顽强与独特,后两句“半落半开临水畔,欹红偃白倚云隈”则进一步描绘了桃花的姿态,使其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留恋。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万里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正面临着人生的某种转折或感慨,通过描绘晚春时节的桃花,他寄托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这首诗也反映了杨万里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在晚春时节,当大多数人都在感叹春天的逝去时,他却能发现那棵晚开的桃花,从而创作出这首充满生命力的佳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