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淮上归兴
宋·杨万里
半竿淮水将渠归,一笑荆溪岂人力。
风伯自怜舟楫安,雨师知我簿书疲。
向来行役愁风雨,此日归程喜雨风。
世事从来多异同,何须一一问穷通。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万里(1127年-1206年)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其诗作语言平易自然,风格清新活泼,独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半竿淮水引领着我归途,一笑之间荆溪的美景岂是人力所能造就,风伯(风神)似乎同情我旅途的安稳,雨师(雨神)也知晓我处理公务的疲惫,以往出行总是为风雨所愁,而今归程却喜雨顺风调,世事从来就是多变且异同,何必一一去追问命运的穷达与通顺呢?
释义
诗中“半竿淮水将渠归”描绘了诗人乘船沿淮水而归的情景,“一笑荆溪岂人力”则表达了对荆溪美景的赞叹,认为其非人力所能及。“风伯自怜舟楫安,雨师知我簿书疲”两句,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将风雨之神赋予了同情与理解,仿佛它们也在为诗人的归途和疲惫提供慰藉。“向来行役愁风雨,此日归程喜雨风”则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心情的转变,从过去的愁苦到现在的喜悦。“世事从来多异同,何须一一问穷通”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豁达态度,认为无需过于计较命运的起伏。
赏析
这首诗以归途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豁达态度,诗中“半竿淮水”、“一笑荆溪”等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寓含了诗人对归途的期待与喜悦,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将风雨之神赋予情感,使得全诗充满了生动与趣味,最后两句“世事从来多异同,何须一一问穷通”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认为世事多变,无需过于计较命运的起伏,体现了诗人的豁达与超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万里在官场奔波、公务繁忙之后,终于得以归乡之时,在长期的行役生涯中,诗人经历了许多风雨与艰辛,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归途之中,面对自然美景和内心的平静,诗人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作,通过描绘归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事的豁达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