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为行到无沙处,宁逢石头啮足拇。上一句是什么?

梦梦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行路难

唐·贯休

君不见,古来行路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若为行到无沙处,

宁逢石头啮足拇。

作者及朝代

作者:贯休(832年-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诗僧,七岁出家,一生游历四方,能诗善画,有《禅月集》存世。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贯休是晚唐至五代时期的著名僧人,不仅佛学造诣深厚,而且在文学和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作风格独特,多抒发人生感慨和游历见闻,语言质朴而富有哲理,他也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尤其擅长人物画和山水画,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你难道没有看到吗?自古以来行走的道路是多么艰难,蜀道的艰难更是比登天还要难,向西望去,只能无奈地长叹,如果行走的路上没有沙石阻碍,那么宁愿遇到石头咬伤自己的脚趾,也要继续前行。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蜀道的艰难,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感慨,诗中“若为行到无沙处,宁逢石头啮足拇”一句,更是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作者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下去,宁愿受伤也要前行。

赏析

这首诗以蜀道之难作为引子,引申出人生道路的艰难,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夸张的手法,将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不仅是对个人的鞭策和鼓励,也是对后人的启示和激励。

在艺术上,这首诗语言质朴而富有哲理,情感真挚而深沉,作者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复杂的人生哲理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中的意象也十分生动鲜明,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石头啮足拇”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贯休的游历经历有关,作为一位游历四方的僧人,贯休在旅途中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蜀道的艰难来抒发自己对人生道路的感慨和认识,也表达了自己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不仅是他个人的写照,也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