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元代诗人杨果的《小桃红·满城烟水月微茫》,全诗原文如下:
小桃红·满城烟水月微茫
元·杨果
满城烟水月微茫,人倚兰舟唱,常记年时对高堂,酒酣呼鹰逐野狼,如今何处,荒台败草,空锁斜阳。
阿谁曾共采莲塘,烟霭茫茫,行到溪桥水尽头,行人合眼不敢觑,一行一步愁一步,宿酒醒时,夜来风雨,一枕黄粱。
作者简介:
杨果(约1195—1269),字正卿,号西庵,祈州蒲阴(今河北安国县)人,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登进士第,官至参知政事,为元太宗所礼遇,拜参知政事,工文章,长于词曲,著有《西庵集》,所作散曲小令、套数颇为时人所称道,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花柳芳妍”。
译文:
满城荡漾着朦胧的烟水,月色微明,有人倚在小舟上低声歌唱,常常记得当年在高堂之上,酒醉后呼鹰逐兽,射猎打狼,而今旧地重游,荒台败草,斜阳残照,不禁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谁曾与我一起在那采莲池塘,如今烟雾茫茫,走到溪桥尽头,行人害怕得闭上眼睛不敢看,走一步愁一步,宿酒醒来,夜来风雨交加,梦中一枕黄粱美梦早已破灭。
释义:
诗词通过对比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与愁苦,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夜景,后两句则通过“行人合眼不敢觑,一行一步愁一步”生动刻画了行人的恐惧与愁绪,以及宿酒醒后面对风雨交加、黄粱梦破的失落感。
赏析:
这首小令以景起兴,以情作结,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前半部分通过“满城烟水月微茫”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幽远的意境,为后文的抒情铺垫,后半部分则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特别是“行人合眼不敢觑,一行一步愁一步”两句,以极其生动的语言,将行人的恐惧与愁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小令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杨果在金末元初的动荡时期,经历了由金入元的转变,仕途也经历了起伏,这首小令可能正是他在某个时刻,面对昔日繁华已逝、现实荒凉破败的景象,内心充满愁苦与无奈时所作,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诗人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深刻反思,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变迁、人生无常的普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