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过溪
宋·杨万里
下轿浑将野店看,只惊脚底水声寒。
溪流百折山千叠,行到溪穷山尽处。
作者及朝代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作者简介
杨万里早年多次拜官,历任国子博士、太常丞等职,因直言敢谏忤权臣张浚,而改知奉新县,乾道六年(1170年),任国子监丞,转尚书右丞郎官兼太子侍读,出为江东转运副使,乾道九年(1173年),移知常州,并因赈灾有功,升任提点刑狱,淳熙六年(1179年),任广东提点刑狱,后辞官归乡,闲居吉水长达十五年。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为七言绝句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等传世。
译文
走下轿子,满心好奇地打量着路边的野店,脚下传来的水声让人心生寒意,溪流曲折蜿蜒,山峦重重叠叠,一路行来,直到溪水尽头,山势穷尽的地方。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经过一条溪流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下轿浑将野店看”表现了诗人对旅途中的新奇事物充满好奇,连路边的野店也不放过;次句“只惊脚底水声寒”则通过听觉和感觉,传达出溪水的清冷和深邃,给诗人带来了一丝寒意,后两句“溪流百折山千叠,行到溪穷山尽处”则进一步描绘了溪流的曲折和山峦的层叠,以及诗人一路行来,直至山水尽头的情景。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溪流的清冷、山峦的层叠以及自己内心的感受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旅途生活的独特体验。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万里在旅途中经过一条溪流时所作,当时,他或许正独自一人在山间行走,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壮美,溪水的清冷、山峦的层叠以及自己内心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他挥毫泼墨,将这一瞬间的感悟化为永恒的诗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