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溪涨风雷怒,林昏瘴雾繁。
知与此溪有何隙,遣他不去秪相随。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端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端,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唐代诗人,大历五年(770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等职,他的诗作以五言律诗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李端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等人并称“大历十才子”。
译文
日落时分,群山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傍晚时分细雨绵绵不断,怎能忍受我们分别在两地住宿,共同听到那凄厉的猿啼声呢?溪水因雨水而暴涨,伴随着风雷的怒吼,树林中昏暗无光,瘴雾弥漫,真不知道我与这条溪水有什么仇怨,为何它总是不肯离去,只是紧紧相随。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溪行时遇到雨景的情景,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无奈和对命运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的前四句通过描绘日落、群山、暮雨和猿啼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诗人用“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来表达自己与友人分别的无奈和痛苦,猿啼声作为离别的象征,更加深了这种情感,后四句则进一步通过溪涨、风雷、林昏和瘴雾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无奈,特别是“知与此溪有何隙,遣他不去秪相随”两句,以溪水的不肯离去来比喻人生的无奈和命运的纠缠,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李端在仕途上并不顺利,曾多次遭遇贬谪和流离失所,这首诗可能是在他遭遇挫折、心情低落时所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内心的孤独、无奈和对命运的感慨,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普遍心态和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