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宫词
唐·顾况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仙掌露盘寒滴沥,玉阶行树晓疏疏。
今年未有子规声,忽向宫中树上鸣。
作者及朝代
作者:顾况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顾况(约727年-约814年),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山人),苏州海盐(今浙江海盐县)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至德二年(757年)进士,曾任校书郎、著作郎等职,晚年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逸,顾况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田园风光,同时也擅长讽刺时政,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他的画作也颇有名气,尤其擅长人物画。
译文
在玉楼的高处响起了悠扬的笙歌,微风送来了宫中嫔妃们的欢声笑语,月光下的宫殿影子清晰可见,夜漏声声传来,水晶帘卷起,仿佛可以看到秋夜的银河,仙掌形的露盘在寒夜里滴沥作响,玉石铺就的台阶旁,树木在晨光中显得稀疏,今年还没有听到子规鸟的叫声,却忽然在宫中的树上鸣叫起来。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宫中夜晚和清晨的景象,展现了宫廷生活的奢华与宁静,前两句写夜晚宫中笙歌笑语,后两句则写清晨宫中的静谧与自然的声响。“今年未有子规声,忽向宫中树上鸣”一句,以子规鸟的鸣叫作为转折,打破了宫廷的宁静,也暗示了某种变化或情感的波动。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宫廷生活的两个不同时刻,展现了宫廷的繁华与宁静之美,前两句通过笙歌、笑语、月殿、秋河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梦幻般的宫廷夜景,后两句则以露盘滴沥、树影稀疏、子规鸣叫等自然景象,表现了宫廷清晨的静谧与自然的和谐,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清新,富有画面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今年未有子规声,忽向宫中树上鸣”一句,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子规鸟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象征着哀愁与思念,它的鸣叫打破了宫廷的宁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某种情感波动,这种情感的波动可能与宫廷生活的复杂、宫廷政治的变幻莫测有关,也可能与诗人个人的遭遇和心境有关。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顾况在宫廷中的经历有关,顾况曾任校书郎、著作郎等职,有机会接触到宫廷生活,宫廷生活的繁华与复杂也可能让他感到疲惫和无奈,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宫廷夜晚和清晨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宫廷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他也可能借子规鸟的鸣叫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对未来的期待。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中提到了“今年未有子规声”,但并不能确定这是顾况在某一年特定情境下的创作,这更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用来暗示诗人内心的某种情感波动和对未来的期待,在解读这首诗时,我们需要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相关意象和象征意义来进行理解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