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的释义

风云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

(注:原词中并无“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两句连续出现,此两句为根据题目要求创意性融入,以展现春日景象与酒楼风情,故以下分析将基于整首词并侧重这两句意境的构建。)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后投身抗金斗争,南归宋朝,曾任江西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却屡遭排挤,壮志难酬,最终忧愤而死,辛弃疾的词作情感激昂,内容丰富,多抒发爱国热情,反映社会现实,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又不失细腻婉约。

译文

田间的柔桑树长出了嫩芽,东边邻居家的蚕宝宝已经孵化出来一些了,平坦的小山坡上长满了细草,小黄牛在哞哞地叫,夕阳斜照着有寒意的树林,点点暮鸦飞过,远山时隐时现,小路纵横交错,青旗招展的乡村酒店里有人卖酒,城里的桃花李花最怕风雨的摧残,而乡村的春光却正浓,柳枝轻摆,仿佛在邀请人们折下最长的枝条,插入酒楼的瓶中,增添一份春意。

释义

此词描绘了早春乡村的宁静与生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田园生活的和谐。“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两句,虽非原词直接所有,但融入后更添春意盎然之感,寓意着春天的美好不仅在于大自然的万物复苏,也在于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装点。

赏析

辛弃疾此词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乡村画卷,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间烟火的温馨展现,特别是“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两句,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还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简单、质朴生活的热爱,柳条作为春天的象征,被赋予了传递春意、装点生活的使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创作背景

辛弃疾此词大约创作于他南归宋朝后的某个春天,彼时他或许正身处乡村,远离了朝堂的纷争与仕途的坎坷,得以暂时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词中流露出的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简单、纯朴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辛弃疾内心深处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在现实困境中寻求精神慰藉的心境,虽然“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两句为创意性融入,但整体上仍符合辛弃疾词作中常见的主题与情感色彩,即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向往,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与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