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随白眼屠沽儿,不道有人头上立。的解释

春秋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李愬画像

唐·白居易

平蔡州愬献捷,天随白眼屠沽儿。

不道有人头上立,更将短兵接。

作者及朝代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

作者简介

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早年因避乱迁居江南,后入朝为官,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反对骈文浮华,追求语言的平易近人,白居易的诗歌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译文

平定蔡州时李愬向朝廷献捷报,那些原本轻视他的市井屠夫们(天随白眼屠沽儿)都惊呆了,他们没想到有人(李愬)能在敌人头顶上立足(指李愬雪夜袭蔡州的英勇事迹),更没想到李愬还能以短兵相接的方式取得胜利。

释义

“天随白眼屠沽儿”中的“天随”可能是指天意或天命,“白眼”表示轻视、不屑一顾的态度,“屠沽儿”则指屠夫和卖酒的人,这里泛指市井中的粗俗之辈,整句诗表达了这些市井之徒对李愬的轻视和惊讶。“不道有人头上立,更将短兵接”则进一步描绘了李愬的英勇和战术的出奇制胜。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李愬平定蔡州的英勇事迹,以及市井之徒对此的惊讶和敬佩,诗中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李愬的智勇双全和市井之徒的浅薄无知,也体现了白居易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代中期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的叛乱有关,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唐将李愬率兵雪夜袭蔡州,成功平定淮西叛乱,为唐朝中央集权的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白居易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深感李愬的英勇和智谋,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赞美他的功绩,也通过市井之徒的惊讶和敬佩,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向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