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豹胎熬出祸胎来
唐·罗隐
豹胎熬出祸胎来,
贵人有眼何曾见。
四海干戈迷日月,
两京闾阎化尘埃。
作者及朝代
作者:罗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晚唐五代时期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归隐九华山,以诗酒自娱,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多有揭露和批判,被誉为“晚唐之巨擘”。
译文
豹胎(珍贵的食材)熬煮出的却是灾祸的根源,
权贵们即使有眼,又何时曾真正看见过(民间的疾苦)?
全国各地战乱不断,日月无光,
长安和洛阳的百姓家园,已化为尘土和废墟。
释义
这首诗通过“豹胎熬出祸胎来”这一形象比喻,揭示了权贵们追求奢华享受却无视民间疾苦,最终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残酷现实,诗中“贵人有眼何曾见”表达了诗人对权贵们闭目塞听、无视民间疾苦的强烈不满和讽刺。“四海干戈迷日月,两京闾阎化尘埃”则进一步描绘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赏析
这首诗以豹胎为引子,巧妙地将权贵们的奢华生活与社会的动荡不安联系起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讽刺效果,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讽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批判,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百姓生活困苦,罗隐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社会现实之残酷和权贵们之昏庸无能,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通过这首诗,罗隐不仅揭示了权贵们的奢华生活和无视民间疾苦的丑恶面目,也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忧虑,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的黑暗现实和人民的苦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