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时作齑仍作羹,饱后龙凤同庖烹。出自哪首诗?

梦梦57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饥时作齑仍作羹,饱后龙凤同庖烹”,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杂感》,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杂感

宋·陆游

饥时作齑仍作羹,饱后龙凤同庖烹。

人生饱暖无他事,只有读书难杀人。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译文

饥饿的时候,即便是把蔬菜剁碎做成汤羹也吃得津津有味;吃饱之后,即便是龙凤这样的珍馐美味,也不过是和普通的肉食一起被烹煮,人生在世,如果温饱无忧,就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了,只是读书这件事情,实在是太难太难了,仿佛能要人性命一般。

释义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饥饿时和饱足后的不同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在饥饿时,人们往往对食物没有太多的挑剔,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心满意足;而一旦饱足,即便是再珍贵的食物,也不过是满足口腹之欲而已,诗人以此比喻人生的不同阶段和境遇,强调了在困境中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在顺境中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的重要性。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前两句通过对比饥饿时和饱足后的不同态度,生动地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后两句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强调了读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以及读书之路的艰难和不易,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又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人生智慧。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陆游的个人经历有关,陆游一生历经坎坷,多次因政治原因被贬谪或闲置,在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读书写作,以文学为寄托和慰藉,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和对读书之路的坚定信念,这首诗也反映了陆游作为一位爱国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