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伊不是南村泒,未分先驱事荔支。出自哪首诗?

小编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渠伊行

唐·杜甫

渠伊不是南村泒,未分先驱事荔支。

汉使徒空到陇西,南人不复反征鼙。

将军旧压三司贵,相国新兼五等祠。

独有西南望乡泪,斜阳樵苏倍伤悲。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那渠伊并非南村的部众,未曾分担先驱者的荔枝运送任务,汉朝的使者徒然到达陇西,南方的人不再响应征召的战鼓,将军昔日地位尊贵,超过三司,相国新近又兼任五等爵位,唯独我望向西南方向,满心是归乡的泪水,斜阳之下,樵夫与采苏的人更加感到悲伤。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渠伊(可能指某个少数民族或部落)与汉朝的关系,以及将军与相国的地位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局势和诗人的个人情感,渠伊并非南村的人,没有参与荔枝的运送,暗示他们与汉朝的某种疏离或对立,汉朝使者到达陇西却未能得到南方人的响应,反映了朝廷的权威在边疆地区的削弱,将军与相国的地位变化,则暗示了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变迁,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悲伤。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上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通过渠伊与汉朝、将军与相国、诗人与家乡之间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诗中的“斜阳”、“樵苏”等意象也富有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甫晚年时期,当时唐朝已经陷入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之中,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杜甫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忧虑和不满,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边疆局势的担忧、对朝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批判以及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这首诗也反映了杜甫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