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越中杂诗
朝代:清代
作者:陈子龙
越绝诸杨盛一时,与侬瓜葛不曾知。
朱门未入心先怯,白屋虽贫气尚奇。
海内文章谁独步?江南风物自凄其。
凭栏无限兴亡感,落日寒烟赋式微。
作者简介
陈子龙(1608年-1647年),字人中,一字卧子,号大樽,又号轶符,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末官员、文学家,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兵科给事中,清兵攻陷南京后,在松江起兵抗清,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他是明末重要文学流派“云间派”的盟主,在诗歌、散文、骈文、词赋等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被誉为“明诗殿军”。
译文
越地的杨家权势显赫一时,但与我并无任何瓜葛牵连。
未曾踏入豪门就已心生畏惧,虽身处贫屋却仍保持着不凡的气节。
海内文章谁能独领风骚?江南的风物景致却显得如此凄凉。
凭栏远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兴亡之感,望着落日寒烟,不禁吟咏起《式微》之诗。
释义
越绝诸杨:指越地(今浙江一带)权势显赫的杨家。
瓜葛:比喻亲戚、朋友之间的牵连关系。
朱门:指富贵人家。
白屋:指贫民的住所。
气尚奇:指保持着不凡的气节。
式微:《诗经》中的一篇,表达了对国家衰微的哀叹。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个人的情感抒发,首联以“越绝诸杨盛一时”与“与侬瓜葛不曾知”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作者与权贵阶层的疏离感,颔联通过“朱门未入心先怯”与“白屋虽贫气尚奇”的对比,展现了作者虽贫却傲的品格,颈联则是对江南文化和个人才华的自信与对现实凄凉的感慨,尾联以“凭栏无限兴亡感,落日寒烟赋式微”作结,将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表达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当时,明朝已经灭亡,清军入关,江南地区成为抗清斗争的重要战场,陈子龙作为一位坚定的抗清志士,亲身经历了国家的覆灭和民族的苦难,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对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与抒发,通过描绘越地杨家的权势显赫与个人的贫贱境遇,以及江南风物的凄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无限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