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浣溪沙·红蓼花香夹岸稠
宋·晏殊
红蓼花香夹岸稠,绿波春水向东流,小船轻漾好追游。
渔父酒醒重拨棹,鸂鶒飞去却回头,放教十里红将去,不尽溪流不要回。
作者及朝代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自幼聪颖好学,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后官至宰相,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他的词作婉约含蓄,情感细腻,多写闲情逸致和人生感慨,是北宋词坛的领袖人物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作者简介
晏殊一生仕途顺畅,文学造诣深厚,不仅在词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还擅长诗文,且精通音律,对北宋词坛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作品多反映士大夫的悠闲生活,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风格清新雅致,对后世词人如苏轼、欧阳修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两岸红蓼花开得正盛,香气扑鼻,碧绿的春水向东流淌,小船在水面上轻轻荡漾,正是出游的好时光,渔父酒醒后重新划动船桨,鸂鶒(一种水鸟)飞去后又回头张望,就任那满岸的红蓼随水流去,除非溪流干涸,否则不要让它回来。
释义
这首词描绘了春日里河岸边红蓼花开、春水东流的美丽景象,以及渔父与小船、水鸟共同构成的宁静和谐的画面,通过“放教十里红将去,不尽溪流不要回”的表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留恋与向往,以及对自由无拘生活的向往。
赏析
此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河边的自然风光,红蓼、绿波、小船、渔父、水鸟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尤其是“放教十里红将去,不尽溪流不要回”一句,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寓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即顺应自然,享受当下,不必强求,体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晏殊一生仕途平稳,生活优裕,他的作品多反映士大夫阶层的闲适生活和审美情趣,这首《浣溪沙》很可能是他在某个春日里,游览河边美景时,有感而发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展现了其作为文人士大夫的闲适心境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