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雪后寻梅
宋·萧德藻
初识梅花时,东君未漏泄。
萧然溪上村,深雪封茅舍。
行人何所之,幽篁闻履迹。
一枝横路侧,老树盘根柢。
风定花犹落,鸟啼春未立。
透骨清寒轻著齿,嚼成人迹板桥声。
暗香吹不尽,落日欲栖鸦。
归途兴未尽,回首隔烟霞。
作者及朝代
作者: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词人,他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卒于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福建闽清人,萧德藻工于诗词,与陆游、杨万里友善,其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尤善写景抒情。
作者简介
萧德藻一生仕途不顺,多次科举不第,后虽得官,但多为地方小吏,晚年更是隐居山林,以诗酒自娱,他的诗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深受后世喜爱。
译文
在初识梅花的时候,春天的气息还未完全泄露,在那溪边的村庄里,深深的积雪覆盖着简陋的茅屋,行人要去哪里呢?只听见竹林深处传来了脚步声,在路边,一枝梅花横斜而出,老树的根柢盘根错节,风停了,花瓣还在轻轻飘落,鸟儿啼叫,春天却还未真正到来,那梅花透骨的清寒轻轻触碰到牙齿,咀嚼起来仿佛能听到板桥上行人走过的声音,梅花的暗香久久不散,落日时分,乌鸦也准备栖息了,归途上兴致未尽,回头望去,只见烟霞缭绕。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雪后寻梅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中“透骨清寒轻著齿,嚼成人迹板桥声”两句尤为传神,通过味觉和听觉的描写,将梅花的清寒与板桥上行人的声音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
赏析
这首诗以雪后寻梅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雪后村庄的宁静与美丽,诗人以梅花为线索,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怀,诗中“透骨清寒轻著齿,嚼成人迹板桥声”两句尤为精彩,不仅描绘了梅花的清寒之美,还通过听觉的联想,将梅花与板桥上行人的声音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咏梅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萧德藻晚年隐居山林期间,当时,诗人仕途不顺,心灰意冷,转而寄情于山水之间,以诗酒自娱,在一次雪后,诗人独自外出寻梅,被眼前的美景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雪后寻梅》,诗中通过对雪后村庄、梅花、板桥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仕途不顺的无奈和超脱世俗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