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非崖蜜亦非饧,青女吹霜冻作冰。的释义

小星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糖霜

宋·杨万里

亦非崖蜜亦非饧,青女吹霜冻作冰。

透骨生寒知味美,兼风嚼雪试初凝。

轻含不觉融成水,一咽微甘直透心。

若使杨生知此味,一生知不负君恩。

(注:您提供的两句诗为原诗的前两句,以下是完整的诗作及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杨万里是南宋时期的杰出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作语言平易自然,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个性特色,他也是一位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的官员,其诗文作品中常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译文

这既不是山崖上的蜂蜜,也不是麦芽糖,而是青女吹来的霜冻凝结成的冰晶般的糖霜,它透骨生寒却味道甘美,试着在风中嚼着雪花和糖霜,初凝的口感令人难忘,轻轻含着它不觉间就融化成了水,一咽下去,微微的甘甜直透心脾,如果让杨生(此处可能指作者自己或某位友人)知道这种味道,那么他一生都不会辜负这份君恩(此处可能指对美好生活的感激或追求)。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糖霜的特性和口感,表达了作者对糖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诗中“亦非崖蜜亦非饧”一句,明确了糖霜与蜂蜜、麦芽糖的区别,突出了其独特之处;“青女吹霜冻作冰”一句,则运用神话传说中的青女形象,形象地描绘了糖霜的形成过程,增添了诗意的色彩,后几句则进一步描绘了糖霜的口感和食用体验,以及作者对这种美味的珍视和感激之情。

赏析

本诗以糖霜为题,却不仅仅局限于对糖霜本身的描绘,而是通过糖霜这一具体事物,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将糖霜的特性和口感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透骨生寒却又甘美无比的味道,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之情,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关于本诗的创作背景,由于历史久远且缺乏具体记载,已难以确切知晓,但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可能是在品尝到糖霜这一美味后,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糖霜作为一种甜食,在古代可能并不常见或易于获取,因此作者对其独特的口感和美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喜爱之情,进而通过诗歌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诗中也可能蕴含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视和感激之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