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十五首,全诗原文如下: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可怜秋浦好秋山,侬眼未饱即北还。
萧萧只隔浦,秋水共长天。
(注:“可怜秋浦好秋山,侬眼未饱即北还。”这两句在流传的版本中可能并不直接连续出现,且“可怜秋浦好秋山,侬眼未饱即北还。”这两句更常被单独提及或与其他诗句组合传颂,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置于《秋浦歌十七首》的框架下进行解析,实际上它们可能代表了李白对秋浦景色的留恋之情。)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针对“可怜秋浦好秋山,侬眼未饱即北还”两句)
多么可惜啊,秋浦这里的秋山如此美好,但我的眼睛还未看够就要向北归去了。
释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秋浦美景的深深眷恋和无奈之情,秋浦的秋山美丽动人,但诗人因故不得不离开,心中充满了遗憾和不舍。
赏析:
李白以“可怜”二字开篇,直接抒发了对秋浦秋山的喜爱与留恋,接着用“侬眼未饱即北还”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因行程所迫,未能尽情欣赏秋浦美景的遗憾,这两句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李白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也反映了诗人不拘小节、率性而为的性格特点。
创作背景:
李白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左右曾游历秋浦(今安徽贵池),并在此地写下了《秋浦歌十七首》,这组诗以秋浦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种种感慨。“可怜秋浦好秋山,侬眼未饱即北还”这两句诗,很可能是诗人在即将离开秋浦时,对这片美丽土地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的真实写照。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里将“可怜秋浦好秋山,侬眼未饱即北还”两句置于《秋浦歌十七首》的框架下进行解析,但在实际流传的版本中,这两句可能并不直接连续出现,且可能与其他诗句有所组合或调整,在解读时应结合具体的版本和背景进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