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谓正字当居中,肯为朕行绥百蛮。的释义

生辉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送严士元

唐·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诏谓正字当居中,肯为朕行绥百蛮。(此句为后人附会或化用,非原诗内容)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长卿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年—约786年),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河间(今属河北)人,他早年曾任监察御史,后因事被贬谪,仕途坎坷,刘长卿的诗作多抒发仕途失意之感,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描绘,风格清新淡雅,情感深沉细腻,是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

译文

(原诗部分)

春风中我送你离开阖闾城,水乡的春天阴晴不定,细雨打湿了衣裳却看不见,闲花落地也听不到声音,夕阳西下,江上孤帆渐行渐远,湖南的草木青翠,寄托了我万里的离情,你若遇到相识的人问起我,就说我这个青袍书生已被仕途耽误。

(附加句)

皇帝下诏说:“正字官(指文人官员)本应位居朝中,你肯为我去安抚那些远方的蛮族吗?”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送别时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仕途不顺的感慨,附加句则表达了皇帝对文人官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为国效力,安抚边疆。

赏析

刘长卿的这首诗以景寓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送别时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的忧虑,诗中“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两句尤为传神,以细腻的感官体验传达了深沉的情感,而附加句则体现了唐代文人官员在国家需要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长卿在送别友人严士元时所作,当时刘长卿仕途不顺,心情抑郁,而友人的离去更增添了他的孤独和失落感,在送别之际,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迷茫与忧虑,而附加句则可能是后人根据刘长卿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附会或化用而来,用以强调唐代文人官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需要注意的是,“诏谓正字当居中,肯为朕行绥百蛮”这句并非原诗内容,可能是后人为了突出刘长卿的文人身份和爱国情怀而附会或化用的,在赏析和解读这首诗时,应将其与原诗内容区分开来。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