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世界谁曾到,却在红尘紫陌边。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唐·皎然

云开空自阔,叶落即秋声。

林静风初定,山昏日半明。

清凉世界谁曾到,却在红尘紫陌边。

不用求仙访隐去,此中便是洞中天。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早年曾从事儒学,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多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创作成就颇高,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丽闲淡,多写隐逸生活与佛教禅理,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云散去后天空显得格外开阔,树叶落下标志着秋天的到来,树林中静悄悄的,风刚刚停歇,山峦在黄昏中半明半暗,那清凉宁静的世界有谁曾经到达过呢?它就坐落在繁华喧嚣的尘世边缘,无需去远方求仙访隐,这里就是如同仙境一般的洞天福地。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的宁静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心灵清净的向往,首联和颔联以云开、叶落、林静、山昏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颈联以“清凉世界”与“红尘紫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隐逸生活的清幽与尘世生活的喧嚣,尾联则直接点明主旨,表明无需远求,此处便是理想的隐居之地。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山林隐居图,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巧妙融合,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颈联中的“清凉世界谁曾到,却在红尘紫陌边”一句,尤为耐人寻味,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又暗示了隐逸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存在于尘世之中,关键在于人的心境,尾联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表明真正的隐逸不在于地理位置的偏远,而在于内心的清净与超脱。

创作背景

皎然作为一位诗僧,长期生活在山林之中,对自然景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理解,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某个秋日黄昏,独自漫步于山林之间,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以及内心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时所作,通过这首诗,皎然不仅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也向读者展示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清净的生活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