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秋九月菊花发,自折寒枝插华发。下一句是什么?

小星87个月前

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苏辙的《和子瞻秋日牡丹》,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和子瞻秋日牡丹

宋·苏辙

凉秋九月菊花发,自折寒枝插华发。

萧条西圃鹿游畦,憔悴东栏人采撷。

叶底深藏红玉蕊,枝头暗结黄金实。

明年春色可还回,且向樽前醉落梅。

作者简介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新党,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苏辙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

译文

在凉爽的九月,菊花盛开,我亲自折下寒枝上的菊花,插在已经斑白的头发上,西边的园圃里鹿儿在荒废的田畦上游荡,东边的栏杆旁牡丹花已被人采摘得憔悴不堪,牡丹花的叶子底下深藏着红色的花蕊,枝头上暗暗结出了黄金般的果实,明年的春色还会回来吗?暂且先在酒樽前醉赏落梅吧。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九月菊花盛开的景象,以及与之对比的牡丹花的凋零,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感慨,也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凉秋九月菊花发”开篇,点明了时令和主题。“自折寒枝插华发”一句,通过折菊插鬓的动作,展现了诗人对岁月的无奈和感慨,中间两联通过对比牡丹的凋零和菊花的盛开,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慨,尾联则以“明年春色可还回,且向樽前醉落梅”作结,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现实的超脱,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辙与其兄苏轼唱和之作,苏轼在秋日看到牡丹凋零的景象,心生感慨,写下了一首关于秋日牡丹的诗,苏辙看到后,便和了一首,在这首诗中,苏辙借秋日牡丹的凋零和菊花的盛开,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一种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既是对苏轼原诗的回应,也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和总结。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