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慎言
朝代:宋
作者:邵雍
万言万当不如默,误人又掯庭前柏。
舌为利害本,口是祸福门。
莫言闲言语,有折百年身。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邵雍一生不仕,隐居苏门山,后定居洛阳,后人称其为“百源先生”,邵雍精通易学,创立了“先天学”,并把它融汇于儒学中,形成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邵雍学说”,他的著作《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译文
说一万句恰当的话,也不如沉默不语;因为一旦说错,就会害人害己,就像庭前的柏树被砍伐一样无法挽回,舌头是利害的根源,口是祸福的门户,不要说些无关紧要的闲话,因为有时一句闲话就可能毁掉人的一生。
释义
这首诗强调了慎言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即使言语再恰当,也不如保持沉默来得安全,因为一旦说错话,就可能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这种伤害就像砍伐庭前的柏树一样,难以弥补,作者也指出舌头和口是利害、祸福的根源,提醒人们要谨慎言辞,避免因为一时口快而招来祸患。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慎言的深刻认识,作者通过对比“万言万当”与“默”的利弊,强调了沉默在避免祸患中的重要作用,作者也通过“舌为利害本,口是祸福门”的比喻,进一步阐述了言辞的利害关系,整首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创作背景
邵雍生活在北宋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邵雍深感言辞的利害关系,认为言语不慎很容易招来祸患,他创作了这首诗来提醒人们要谨慎言辞,避免因为一时口快而招来不必要的麻烦,这首诗也反映了邵雍作为一位理学家对人性、社会、道德的深刻洞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