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上无毡惟有客,青灯枉草强边策。上一句是什么?

生辉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边愁

唐·杜牧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唑上无毡惟有客,青灯枉草强边策。

作者及朝代

杜牧,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咏史抒怀,风格俊爽清丽。

作者简介

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杜佑曾任宰相,父亲杜从郁也曾任官,杜牧自幼聪颖好学,文思敏捷,早年曾游历江南,后入朝为官,历任监察御史、黄州刺史等职,他的诗歌在唐代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歌不仅艺术成就高,而且思想内容深刻,反映了晚唐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译文

戍楼上的刁斗催落了明月,三十年前从军如今已满头白发。

笛声里谁能知道壮士的雄心,沙场上空照着征人的尸骨。

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有战争,哪有异族侵略者能长期占据中原的道理!

营帐上无毡可铺只有客人相伴,青灯下枉自起草加强边防的策略。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和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事不断、国家安危不定的忧虑和关切,诗中“戍楼刁斗催落月”描绘了边塞夜晚的寂静与凄凉,“三十从军今白发”则揭示了战士们长期戍边的艰辛与牺牲,后两句“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异族侵略者的愤慨,最后两句“唑上无毡惟有客,青灯枉草强边策”则进一步描绘了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的无奈与挣扎,以及他们为保卫国家而献计献策的忠诚与勇敢。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和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在表达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异族侵略者的愤慨时,语言铿锵有力,情感真挚动人,诗人在结尾处通过“唑上无毡惟有客,青灯枉草强边策”的描绘,进一步突出了战士们的忠诚与勇敢,以及他们为保卫国家而献计献策的崇高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边疆战事不断,国家安危不定,杜牧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深感忧虑,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同情和关切,以及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异族侵略者的愤慨,他也通过这首诗呼吁朝廷加强边防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以保卫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