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僧觉我见睫眉,引入妙高台上嬉。的释义

小星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妙高台

宋·苏轼

朝游北山顶,暮归东岭西。

老僧觉我见睫眉,引入妙高台上嬉。

浮云自开合,明月照前溪。

醉眠芳草合,梦绕白云飞。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美食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早晨我游于北山之巅,傍晚归来时已至东岭之西。

老和尚察觉到了我的到来,他微笑着引领我登上妙高台嬉戏。

浮云在空中自由开合,明月照耀着前方的小溪。

我醉卧在芳草之中,梦中白云缭绕飞翔。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与老僧在妙高台上游玩的情景,首联写苏轼的行程,从北山到东岭,表现出游玩的悠闲与自在,颔联写老僧的友善与妙高台的景致,老僧察觉苏轼的到来,并热情地引领他上台游玩,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颈联写浮云与明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尾联则写苏轼醉卧芳草、梦绕白云的惬意与自在,进一步突出了游玩的乐趣。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苏轼与老僧在妙高台上游玩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诗中通过浮云、明月、芳草、白云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美好、和谐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与诗人的情感,诗中老僧的形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友善、热情,引领苏轼上台游玩,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尊重与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北宋时期创作的,当时,苏轼因政治原因被贬至黄州,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以更加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在黄州期间,他常常游历山水,与僧侣交往,从中汲取灵感与智慧,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记录了苏轼与老僧在妙高台上游玩的情景,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佛教文化的尊重与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