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金山寺
宋·苏轼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金山既到子,长江不见只见千步廊。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译文
潮水随着暗涌如同雪山崩塌般倾泻,远处的渔舟在月光下悠然垂钓,桥正对着寺门,松间小径显得狭窄,栏杆正对着泉眼,清澈的泉水在石间流淌,绿树迢迢,江天在晨光中渐渐明亮,红霞霭霭,海日初升,天气晴朗,遥望四周,云水相接,金山已到眼前,却只见千步长廊,长江已隐没不见。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金山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美丽景色,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对人文景观的赞美,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赏析
这首诗以金山寺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首联以潮水倾泻、渔舟垂钓的生动画面开篇,为全诗奠定了清新自然的基调,颔联通过桥对寺门、槛当泉眼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金山寺的幽静和美丽,颈联则以绿树、红霞、江天、海日为意象,描绘了金山寺及其周边环境的壮丽景色,尾联则以“金山既到子,长江不见只见千步廊”的巧妙构思,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金山寺美景的无限留恋和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金山寺时所作,金山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苏轼在游览过程中,被金山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美丽景色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也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这首诗也为我们了解宋代文学和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