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有此亭无此样,并烦与可洒松煤。出自哪首诗?

生辉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文与可画竹

宋·苏轼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林间新笋已成竹,知有此亭无此样。

墨池荡漾晴云影,并烦与可洒松煤。

胸有成竹心自定,笔走龙蛇气不凡。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译文

手持竹杖,脚穿草鞋,走得比骑马还要轻快,有什么可怕的?披一件蓑衣,任凭风吹雨打,依然过我的一生,林间的竹笋已经长成了竹子,我知道有这样的亭子却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致,墨池里荡漾着晴天的云影,麻烦文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苏轼的好友)用松烟墨来挥洒这幅画,心中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画起来自然得心应手,笔下如同龙蛇游走,气势非凡。

释义

这首诗是苏轼为好友文与可的画作题写的,诗中描绘了苏轼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好友画技的赞赏,首句以竹杖芒鞋的轻松自在,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次句通过林间新笋成竹的描写,引出对画中亭景的赞美;后两句则直接表达对文与可画技的钦佩,尤其是其胸有成竹、笔走龙蛇的绘画风格。

赏析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的艺术鉴赏力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知有此亭无此样,并烦与可洒松煤”两句,既表达了对画中景致的赞美,又体现了对文与可画技的信赖和期待,苏轼通过这首诗,不仅赞美了文与可的画作,也传达了自己对自然、对艺术、对友情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北宋时期为好友文与可的画作题写的,文与可是北宋著名的画家,与苏轼交情深厚,苏轼在欣赏文与可的画作时,被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鉴赏力,也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