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忆江南
唐·韦庄
华萼楼前华烛光,
翠屏山上翠蛾长。
旧时绿水红莲客,
南望旗幢鬓已秋。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诗人、词人,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早年屡试不第,后因黄巢之乱避难江南,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乾宁元年(894年),再试及第,授校书郎,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灭唐建梁,韦庄劝王建割据四川称帝,任前蜀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官至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在华萼楼前闪烁着华美的烛光,
翠屏山上翠蛾般的山峰高耸入云。
曾经在那绿水红莲间游玩的客人啊,
如今南望旗帜和旌幢,鬓发已经斑白。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华萼楼前的烛光、翠屏山上的翠蛾,以及旧时的绿水红莲之景,勾起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回忆,诗人自比为“绿水红莲客”,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而“南望旗幢鬓已秋”则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描绘华美的烛光和翠蛾般的山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诗人笔锋一转,将思绪拉回到过去,通过“旧时绿水红莲客”一句,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深深怀念。“南望旗幢鬓已秋”一句,则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庄在回忆往昔岁月时所作,韦庄一生经历了晚唐的动荡和五代十国的纷争,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深感忧虑,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华美的烛光和翠蛾般的山峰,以及旧时的绿水红莲之景,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他也通过“南望旗幢鬓已秋”一句,透露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韦庄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