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次韵和清献游崆峒
宋·周敦颐
清献濂溪两宾主,崆峒章贡再赓酬。
云开日色千峰秀,风定松声万壑幽。
仙境自来人迹少,洞天深处道心留。
何时得遂归田计,共醉山间一径秋。
作者及朝代
作者: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濯清涟池”,池内栽白莲,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心志,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译文
清献公(指某位友人,此处或为虚指,代表品德高洁之人)与我在濂溪边如同宾主相待,我们在崆峒山与章贡江畔再次吟诗唱和,云开日出,千峰秀丽,风平浪静,万壑松声幽远,这仙境般的地方人迹罕至,洞天福地深处留下了我们求道之心,何时才能实现归隐田园的愿望,与你一同在山间小径中共醉秋色。
释义
此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游览崆峒山的情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清献濂溪两宾主”一句,既点明了诗人与友人的关系,又暗含了对高洁品德的赞美。“崆峒章贡再赓酬”则说明了他们在不同地点多次进行诗文唱和,展现了深厚的友谊和文学交流。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崆峒山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云开日色千峰秀,风定松声万壑幽”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崆峒山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而“仙境自来人迹少,洞天深处道心留”两句,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道心的坚守,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周敦颐在与友人游览崆峒山时所作,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周敦颐在游览过程中,被崆峒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同时与友人进行了深入的文学交流,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对友情的珍视,此诗不仅展现了周敦颐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道心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