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行花底寻灯处,失脚偏嗔小史扶。全诗是什么?

小星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踏月寻灯

宋·赵师秀

意行花底寻灯处,失脚偏嗔小史扶。

月色满庭人未散,自来自去步徐徐。

作者及朝代

赵师秀(1170年-1219年),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或灵秀散人,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赵师秀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日常生活场景,尤其擅长五言律诗。

作者简介

赵师秀生于仕宦之家,早年曾随父宦游,后长期寓居永嘉,他一生未得显宦,但诗名颇著,与徐照、徐玑、翁卷等人并称“永嘉四灵”,是南宋江湖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多写山水田园、日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语言平易流畅,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我随意地在花丛间行走,寻找着那盏明亮的灯火,却不慎失足,还责怪身边的小书童没有扶稳我,月色洒满了整个庭院,人们还未散去,我独自来来去去,步伐悠然自得。

释义

“意行花底寻灯处”描绘了诗人随意漫步在花丛间,寻找着灯火的情景;“失脚偏嗔小史扶”则通过一个小插曲,展现了诗人失足后的微妙情绪,以及对小书童的责怪;“月色满庭人未散”描绘了庭院中月色皎洁,人们仍在赏月的场景;“自来自去步徐徐”则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态。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花丛间寻找灯火、失足责怪小书童、月色满庭人们未散等场景,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和细腻的情感世界,诗中语言平易流畅,意境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诗人通过“失脚偏嗔小史扶”这一细节描写,也巧妙地展现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赵师秀寓居永嘉期间,当时,他或许正在享受一个宁静的夜晚,与友人一同赏月、赏花、赏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他随意地漫步在花丛间,寻找着那盏明亮的灯火,却不慎失足,这一小插曲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诗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他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