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秋行部惨山容,得似春山意态浓。的释义

春秋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山行

宋·杨万里

去秋行部惨山容,得似春山意态浓。

万木秋声催客老,一川寒日映林红。

空蒙云气千峰合,缥缈烟光万壑通。

欲问前山何处是,乱峰回合路无穷。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语言通俗活泼,构思新巧奇特,风格清新自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诚斋体”。

译文

去年秋天我巡视时,山峦显得凄惨荒凉,哪里比得上春天时山峦那浓郁的意态呢?万木在秋风中摇曳,似乎在催促着旅人老去,一条寒日映照下的河流,映照着林中斑斓的红叶,云雾空蒙,千峰聚合,缥缈的烟光笼罩着万壑,通向远方,想要询问前方的山峦在何处,只见群山重重叠叠,回路无穷无尽。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去年秋天巡视时所见的山景,与春天时山峦的生机勃勃形成鲜明对比,诗中通过描绘秋天的万木、寒日、红叶以及云雾缭绕的山峰,展现了秋山的凄清与深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秋山为背景,通过对比春山与秋山的意态,突出了秋山的凄清与萧瑟,诗人运用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将秋山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也蕴含着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通过“万木秋声催客老”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万里在秋天巡视时所作,当时,他或许正面临着人生的某种困境或挑战,内心充满了感慨与思考,在巡视过程中,他看到了秋山的凄清与萧瑟,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篇,通过描绘秋山的景色,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题目中特别提到了“去秋行部惨山容,得似春山意态浓”这两句诗,但这两句诗并非独立成篇,而是整首诗的一部分,在解析时需要将它们放在整首诗的背景和意境中去理解和欣赏。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