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闻郡城更鼓
唐·柳宗元
半夜犹闻郡楼鼓,明朝应失永州山。
城头叠鼓声不绝,城下暮江流不息。
作者及朝代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市运城、芮城一带)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章的成就大于诗作,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为“游记之祖”,曾写过不少寓言故事,如《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等,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痛,刻画细致入微,语言简练而意味深长。
译文
半夜时分还能听到郡楼上传来的鼓声,到了明天早晨,恐怕就再也看不到永州的山景了,城头上鼓声层层叠叠,连绵不绝,城下的暮江也在不停地流淌。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半夜郡楼鼓声和城下暮江的流动,表达了诗人对即将离开永州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鼓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暮江的流动则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离别,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对故乡和过往生活的怀念。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即将离开永州的复杂情感,首句“半夜犹闻郡楼鼓”以鼓声为引子,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而深沉的夜晚,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临近,次句“明朝应失永州山”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不舍和留恋,通过“应失”二字,表达了诗人对永州山水的深深眷恋,后两句“城头叠鼓声不绝,城下暮江流不息”则进一步通过鼓声和暮江的流动,强化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感,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离愁别绪。
创作背景
柳宗元在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革新,被贬为永州司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贬谪生涯,在这十年中,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即将离开永州、结束这段贬谪生涯的复杂情感,通过描绘半夜郡楼鼓声和城下暮江的流动,诗人寄托了自己对故乡和过往生活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