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溪曲三回水,山回百折萦。
霅水相留别无计,却将溪曲暗添程。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端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端,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情思细腻,语言精炼。
译文
日落时分,群山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傍晚时分细雨绵绵不断,怎堪忍受我们分宿两处,只能共同听到那凄厉的猿啼声,溪水曲折蜿蜒,水流回旋,山势回环曲折,百转千回,霅水挽留我也无计可施,只能让这曲折的溪水暗暗地为我增添行程。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溪行途中逢雨,与友人柳中庸分别时的情景,诗中通过描写日落、暮雨、山曲、水回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无奈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复杂情感,首联“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以景起兴,营造出一种昏暗、凄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与友人分别的不舍和无奈,猿啼声更是增添了离别的哀愁,颈联“溪曲三回水,山回百折萦”以自然景象的曲折回环,暗喻人生的曲折多变,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眷恋,尾联“霅水相留别无计,却将溪曲暗添程”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只能让这曲折的溪水暗暗地为自己增添行程,以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在溪行途中逢雨,与友人柳中庸分别时所作,当时,诗人可能正经历着人生的某种挫折或变故,心情较为低落,而友人的离别更是加重了他的孤独和无奈之情,在这种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无奈,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