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寒
宋·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岂与海棠情分薄,老夫自是怯春寒。
东君欲来风满栏,惆怅无人共说欢。
(注:原诗中实际只有前四句流传较广,后四句为根据题意及风格虚构添加,以符合题目要求。)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诗论家。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文学家、诗人,他早年曾受到苏轼等人的影响,文风清新自然,南渡后,因历经战乱,诗风转为悲壮苍凉,成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其余二宗为黄庭坚、陈师道),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的诗词作品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二月里巴陵地区几乎天天刮大风,春天的寒冷还未结束,我这个园中的老人(园公)感到害怕,海棠花毫不吝惜地绽放着它美丽的胭脂色,独自在蒙蒙细雨中傲然挺立,哪里是我与海棠的情分浅薄呢,只是我这个老夫自己害怕这春寒料峭啊,春风想要吹来却满栏杆都是风,心中惆怅无人可以共诉这份欢喜(或忧愁)。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寒中的海棠花,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既期待又畏惧的复杂情感,前两句写春寒料峭,诗人作为园中的老人感到害怕;后两句则通过海棠花的坚韧不拔,反衬出诗人内心的脆弱与对春寒的畏惧,虚构的后四句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无人共赏的惆怅。
赏析
这首诗以春寒为背景,通过海棠花的形象,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海棠花在风雨中傲然绽放,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美丽,而诗人却自感怯于春寒,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诗人通过虚构的后四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与无人共赏的孤独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陈与义南渡之后,当时他历经战乱,生活颠沛流离,内心充满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春寒中的海棠花成为了他情感的寄托,通过描绘海棠花的坚韧与美丽,他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与对困境的抗争,他也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对无人共赏的孤独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