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中感兴
宋·王禹偁
谁言咽月餐云客,中有忧时致主心。
千顷荒田横紫翠,百重高嶂拥青岑。
归鸿翅影翩翩过,牧竖歌声处处闻。
谁似幽人居此境,清风明月不相闻。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禹偁(954年-1001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诗人、散文家,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遭贬谪,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著有《小畜集》。
译文
谁说那些餐风饮露、超脱尘世的隐士,心中就没有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君主的忠诚呢?在那片荒芜的田野上,紫绿交织,群山重重叠叠,青翠的山峰耸立其间,归来的大雁翅膀的影子翩翩飞过,牧童的歌声在四处回荡,有谁像我这般隐居在这清幽之境,却能与清风明月为伴,不为俗世所扰呢?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隐士生活的自然环境,表达了诗人虽身处山林,但仍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情怀,首句“谁言咽月餐云客,中有忧时致主心”直接点题,反驳了世人对于隐士不问时事的偏见,强调隐士同样有忧国忧民之心,后几句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但又不失对现实的关注。
赏析
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隐士生活的赞美,又有对时局的忧虑,首联以反问开篇,引人入胜,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隐士形象的重新诠释,颔联和颈联则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隐士生活的清幽与宁静,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尾联则以“谁似幽人居此境,清风明月不相闻”作结,既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又隐含了对世俗纷扰的摒弃。
创作背景
王禹偁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此诗可能作于他被贬谪期间,面对仕途的挫折和现实的无奈,诗人选择了隐居山林,以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尽管身处山林,诗人仍心系国家,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