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另加句:催得世人头摠白,不知替得二虫愁。(此句为后人根据骆宾王诗意附会添加,非原诗内容,但为解析需要,特此说明)
作者及朝代
骆宾王,唐代著名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初唐四杰之一,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他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遁逃。
作者简介
骆宾王才华横溢,诗文兼擅,尤工骈文,长于抒情,辞采华赡,格律谨严,他的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政治抱负,或咏叹历史兴亡,或描绘自然景物,或抒发个人情怀,都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成就。
译文
秋天蝉儿在鸣唱,身陷囚牢的我,思绪无限深长,那不堪忍受的,是蝉儿黑发的身影,我来吟唱,却已两鬓斑白,秋露浓重,蝉儿难以展翅高飞,大风呼啸,蝉声容易沉没,没有人相信蝉的高洁,又有谁能为我表白心迹呢?
(附加句译文):蝉鸣声声催促着世人老去,头发斑白,但它却不知替世间的人们和自身的忧愁而哀愁。
释义
这首诗以蝉为喻,抒发了诗人对身世、遭遇的感慨和不平,蝉的鸣声,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深沉思绪,他感叹自己年华老去,壮志未酬,又无人理解自己的高洁之志。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诗人以蝉自喻,通过蝉的形象,传达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和遭遇之悲,诗人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将蝉的鸣声与自己的思绪紧密联系起来,使诗意更加深远,诗人用词精炼,意境深远,如“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等句,都富有象征意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附加句“催得世人头摠白,不知替得二虫愁”则进一步强化了蝉作为时间流逝的象征,以及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骆宾王在狱中所作,当时他因参与反对武则天的起义而被捕入狱,身处逆境,心中充满了愤懑和不平,他通过咏蝉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自由、对理想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而附加句虽非原诗内容,但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对世事的深刻洞察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