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哀落日恰才收,蛩怨黄昏正未休。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声

唐·白居易

蝉哀落日恰才收,蛩怨黄昏正未休。

一任阶前点滴到,芭蕉叶上三更秋。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他的作品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蝉在落日余晖中刚刚停止哀鸣,蟋蟀在黄昏时分却正抱怨着未曾停歇,任凭阶前的秋雨点点滴滴地落下,直到三更时分,芭蕉叶上也满是秋意。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傍晚的景象,蝉和蟋蟀的鸣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秋日特有的声音背景,诗人通过这两种昆虫的鸣声,表达了秋天特有的凄凉与哀愁,秋雨点滴落在芭蕉叶上,更添了几分秋意和寂寥。

赏析

这首诗以秋声为题,通过蝉和蟋蟀的鸣声以及秋雨的点滴声,生动地描绘了秋日傍晚的凄凉景象,蝉和蟋蟀的鸣声在诗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蝉的哀鸣刚刚停歇,蟋蟀的抱怨却又响起,这种声音上的交替和重叠,使得秋日的凄凉感更加浓厚,而秋雨的点滴声,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凄凉和寂寥的氛围。

诗人白居易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语言,将秋日的凄凉与哀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白居易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关,白居易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故,他对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感悟,在秋天这个充满凄凉和哀愁的季节里,他或许更加容易触景生情,将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融入到诗歌创作之中,白居易也善于从自然景象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将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诗歌作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