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杂咏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鸾停梧上遗风在,鴈进松间得句无。
竹影拂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闲来石上观流水,兴至花间觅小诗。
莫道此中天地小,壶中别有洞天宽。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作清新脱俗,富有哲理,常寓含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与批判,其书法和绘画亦独具风格,尤其是他的竹石画,更是名扬四海。
译文
鸾鸟停留在梧桐树上,遗留下的风姿犹存;大雁飞入松林间,却未能寻得一句佳句,竹影轻轻拂过石阶,尘埃却未曾被惊动;月光穿透潭底,水面却未留下任何痕迹,闲暇时,我常在石上观赏流水潺潺;兴致来时,便在花间寻觅诗句,不要说这里天地狭小,壶中自有另一番宽广的洞天。
释义
首联“鸾停梧上遗风在,鴈进松间得句无”以鸾鸟和大雁为喻,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暗含了创作灵感并非随时可得之意,颔联“竹影拂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通过描绘竹影和月光的细腻景象,展现了自然界的静谧与和谐,也寓含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颈联“闲来石上观流水,兴至花间觅小诗”则直接描绘了诗人的山居生活,表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创作的执着,尾联“莫道此中天地小,壶中别有洞天宽”则以壶中天地为喻,表达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是郑板桥山居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创作灵感的探寻,更有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诗人以鸾鸟和大雁为喻,表达了对高洁品质的向往;以竹影和月光为景,展现了自然界的静谧与和谐;以石上观水和花间觅诗为事,表现了对创作的热爱和执着,尾联则以壶中天地为喻,寓意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超越。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郑板桥晚年山居时期,此时的他已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起伏,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在山居生活中,他得以远离尘嚣,亲近自然,从而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山居生活的美好和表达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展现了诗人晚年的心境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