饯饮东坡月三更,中觞忽闻笙箫声。下一句是什么?

小星88个月前

诗词原文

赤壁夜游

宋·苏轼

饯饮东坡月三更,中觞忽闻笙箫声。

客言此夜赤壁游,水月交辉映心境。

古战场边思往事,英雄何处觅踪影?

一杯浊酒酹江月,千古风流付笑谈。

:苏轼并没有直接以“饯饮东坡月三更,中觞忽闻笙箫声”为开头的完整诗作流传下来,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苏轼的风格与赤壁题材创作的模拟之作,用以展示如何围绕给定关键词进行诗词创作及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他的诗文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尤其擅长抒发个人情感与人生哲理,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但他在逆境中仍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其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备受推崇。

译文

在东坡设宴送别,直到月上三更时分,酒至半酣,忽然间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笙箫之音,客人说,今夜我们仿佛在进行一场赤壁之游,江水与明月交相辉映,映照着我们内心的世界,站在这古战场的边缘,不禁让人思绪万千,那些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如今又在哪里寻觅他们的踪影呢?我举起一杯浊酒,向着江上的明月祭奠,那些千古流传的风流故事,如今都化作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一次夜晚在东坡的饯别宴会,以及宴会中突然听到的笙箫声,引发了诗人对赤壁之战历史遗迹的遐想,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怀念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也体现了诗人面对人生起伏时的豁达与超脱。

赏析

1、意境深远:诗中“月三更”、“笙箫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夜晚氛围,为后文的怀古之情铺垫了基础。

2、情感丰富:从对宴会的描写到对历史的沉思,再到对英雄的追忆,诗人的情感层层递进,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3、哲理深刻:通过“英雄何处觅踪影”和“千古风流付笑谈”等句,诗人表达了对历史循环、人生短暂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地位的清醒认识。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模拟之作,但苏轼确实多次游览赤壁,并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传世佳作,这些作品反映了苏轼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体现了他在逆境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努力,可以想象,如果苏轼真的创作了这样一首诗,它很可能是他在某个夜晚,面对赤壁的壮丽景色,心中涌动着对历史与人生的诸多感慨时,即兴而成的佳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