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惠山寺
宋·苏轼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
惠山不识空归去,枉与常州作住持。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译文
我踏遍了江南南岸的每一座山,每当遇到山峦总是流连忘返,我独自带着如同天上小团月般的名茶,来品尝人间的第二泉,石路蜿蜒曲折如同九龙的脊背,水光闪烁仿佛翻动了五湖的天际,如果我没有真正认识惠山就空自归去,那么我枉自做了常州这一方水土的住持。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游览惠山寺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惠山美景的留恋,诗中通过“踏遍江南”、“更留连”等词语,展现了苏轼对江南山水的深厚情感;通过“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品茶赏泉的雅趣;而“惠山不识空归去,枉与常州作住持”则表达了他对未能深入领略惠山美景的遗憾。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惠山寺及其周边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惠山的山水之美、茶香之韵、石路之奇、水光之动等景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人还巧妙地运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如“天上小团月”、“五湖天”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诗人在结尾处还以幽默诙谐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未能深入领略惠山美景的遗憾和自嘲,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北宋时期游览惠山寺时所作,当时,苏轼可能因公务或游历而来到常州,并有机会游览了惠山寺,在游览过程中,他被惠山寺及其周边的自然风光所吸引,深感其美景之胜、茶香之韵,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赞美和留恋之情的诗篇,诗人也可能在诗中寄托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诗中有“枉与常州作住持”之句,但这并非指苏轼真的担任过常州的住持职务,而是一种幽默自嘲的说法,用以表达自己对未能深入领略惠山美景的遗憾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