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鸟岂知人意绪,新声只欲劝衔杯。的解释

风云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春日宴

唐·宋之问

春鸟岂知人意绪,新声只欲劝衔杯。

百花长好无凋日,万岁常欢不老来。

偏是平生别离恨,长亭惆怅对离杯。

作者及朝代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宋之问,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累迁尚书省右丞,因谄事张易之兄弟,坐贬泷州参军,后遇赦复起,官终考功员外郎,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多应制之作,文辞华美,为时人所重,明人辑有《宋之问集》。

译文

春天的鸟儿哪里知道人的情绪呢?它们只是用新声来劝人举杯畅饮,百花永远盛开没有凋谢的日子,愿君王万岁常乐永不衰老,偏偏是生平多离别之恨,在长亭外满怀惆怅地对着离别的酒杯。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日宴会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别离的感慨,前两句以春鸟和新声为引子,引出宴会的欢乐气氛,但随即笔锋一转,以百花长好、万岁常欢的愿景反衬出人生的短暂与别离的无奈,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别离的惆怅与感伤。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两句的欢乐气氛与后两句的惆怅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诗人通过春鸟、新声、百花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日宴会场景,为后文的别离之恨提供了更加深刻的背景,诗人在表达别离之恨时,并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长亭惆怅对离杯”这一具体的场景来展现,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宋之问仕途不顺、遭遇贬谪的时期,在唐代,宴会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活动,也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重要场所,宋之问在宴会上看到春鸟欢歌、新声劝酒的场景,不禁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别离,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与惆怅的诗歌,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对于人生短暂、别离无常的普遍感慨与无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