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山村敢惜身犹远,
边地应怜战未回。
作者及朝代
柳中庸,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名淡,以字行,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曾官鸿胪寺丞,与卢纶、李端等为诗友,长于边塞诗的创作,风格与王维、岑参相近,但诗名远逊于二人,今存诗仅数十首,载于《全唐诗》中。
作者简介
柳中庸虽不如王维、岑参等边塞诗人声名显赫,但其诗作亦有其独特之处,尤其在边塞诗领域,他善于描绘边疆的艰苦生活与征人的思乡之情,语言质朴而情感深沉,其作品虽数量不多,但每篇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同情。
译文
年年奔赴金河、玉门关这样的边塞之地,
日日与马鞭、战刀相伴,征战不息。
山村里的亲人怎敢埋怨你离家遥远,
边疆的战士们也应同情那些还未归来的战友。
释义
首联“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描绘了征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往返于边疆的艰苦生活,金河、玉关都是古代边疆的军事重地,象征着征人无尽的征途,马策、刀环则是征战生活的象征,表达了征人时刻准备战斗的状态。
颔联“山村敢惜身犹远,边地应怜战未回”则转而写征人与家乡亲人的相互思念,山村里的亲人虽然思念远行的亲人,但也不敢埋怨他们离家太远,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为了国家的安宁,而边疆的战士们也应同情那些还未归来的战友,他们同样承受着思乡之苦和战争的残酷。
赏析
这首诗以征人的视角,深刻揭示了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和思乡之情,诗人通过“岁岁”、“朝朝”等叠词的运用,强调了征人生活的单调与艰辛,通过“敢惜”、“应怜”等词语,表达了征人与亲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同情,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而动人。
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金河、玉关、马策、刀环等边疆特有的意象,使诗歌充满了浓郁的边塞气息,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征人的生活场景,也象征着他们为国家安宁所做出的牺牲与贡献。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边疆战争频繁、征人离乡背井的社会现实有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边疆战争较为频繁的时期之一,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宁,大量的士兵被派往边疆戍守,这些士兵长期离家在外,饱受思乡之苦和战争的残酷,柳中庸作为一位关注社会现实的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安宁的渴望,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边疆战争和征人生活的普遍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