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竹鱼
唐·韦庄
雪中密竹能抽笋,水底寒江更跃鱼。
莫道春归无觅处,静中观物得天机。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在皑皑白雪覆盖之下,密集的竹林里依然能够抽出鲜嫩的竹笋;在寒冷刺骨的水底,江河中仍有鱼儿跃出水面,不要说春天已经无处寻觅,只要静下心来观察万物,就能领悟到大自然的奥秘和生机。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雪中密竹抽笋、水底寒江跃鱼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和对生活哲理的深刻领悟,诗中“雪中密竹”与“水底寒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即使在恶劣环境下,生命依然能够顽强生长和活跃。
赏析
韦庄的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载体,寓情于景,富有哲理,首句“雪中密竹能抽笋”描绘了竹子在严寒中依然能够顽强生长,象征着生命力的坚韧不拔;次句“水底寒江更跃鱼”则通过鱼儿在寒冷的水中跃动,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活力和不屈精神,后两句“莫道春归无觅处,静中观物得天机”则是对前两句的升华,诗人通过静观自然,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和自然的奥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韦庄的生活经历有关,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韦庄可能通过观察和描绘自然景象,来寄托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希望,他也可能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以此来鼓舞自己和其他人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韦庄的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