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遇云
宋·陈与义
春从底处领云来,日日山头絮作堆。
莫向横塘问归路,水云深处是吾庐。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散文家,他是江西诗派“三宗”之一,著有《简斋集》。
作者简介
陈与义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早年曾受到苏轼等人的赏识,他经历了北宋末年的战乱和南宋初年的动荡,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颇高,尤其在诗歌创作上,既有江西诗派的严谨,又不失个人的清新自然,他的词作也颇受后人推崇,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之作,也有细腻温婉之篇。
译文
春天不知从何处引领着云彩到来,每天在山头上聚集得像棉絮一样堆积,不要向那横塘打听回家的路,因为在那水云缭绕的深处就是我的家。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山中云雾缭绕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首句“春从底处领云来”以问句的形式,引出春天的到来和云彩的涌现,富有诗意和想象力,次句“日日山头絮作堆”则进一步描绘了云雾在山头堆积的景象,形象生动,后两句则转而表达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不愿被世俗所扰,愿在水云深处安身立命。
赏析
这首诗以春天和云雾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春从底处领云来”一句,既富有诗意,又引人遐想,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神秘和魅力,而“日日山头絮作堆”一句,则通过形象的比喻,将云雾比作棉絮,生动地描绘了山中云雾缭绕的景象,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陈与义仕途不顺、隐居山林期间,当时,他经历了北宋末年的战乱和南宋初年的动荡,对仕途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选择了隐居山林,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在隐居期间,面对自然美景和内心感受所创作的佳作,通过描绘春天和云雾的景象,他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对世俗的厌倦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