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斗州只解寄鹅毛,鼎肉何曾馈百牢。
(此二句为后人附会或化用,非原诗直接内容,但为解析所需,特此列出)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咏史诗也多有深刻见解,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译文
(注:以下译文主要针对原诗部分,不包括附会的二句)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哪里一定要琥珀才能做枕头,哪辆马车一定要镶上珍珠呢?
想要到远方去,可惜没能遇到像青海骏马那样的良驹;
力量单薄,难以拔起蜀地的巨蛇(比喻难以克服的困难)。
有多少人能像舜帝一样,创作出《南风歌》那样的乐章呢?
只能在苍梧之地,对着翠华旗(代指帝王)痛哭哀悼。
释义
这首诗通过回顾历史,批判了历代王朝的奢靡之风,强调了勤俭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诗人以生动的比喻和典故,表达了对历史教训的深刻认识和对现实社会的忧虑。
赏析
“斗州只解寄鹅毛,鼎肉何曾馈百牢”这两句虽然非原诗内容,但可理解为对诗中“成由勤俭破由奢”主题的进一步阐释,鹅毛虽轻,却寓意着微薄的贡品或心意;鼎肉则代表丰盛的食物或厚重的礼物,这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勤俭与奢靡之间的巨大反差,进一步凸显了勤俭对于个人品德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原诗部分则通过一系列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比喻,将勤俭与奢靡的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以史为鉴,对历史上的兴衰更替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许。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时代,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旨在唤起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思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作,能够警醒世人,倡导勤俭之风,以挽救国家的危亡,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历史进程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