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老树
宋·苏轼
秃颖冻得须作冰,老泓饮汤成水精。
雪霜槁木岂知春,沟渎残流终见清。
夜半风翻暗河影,日高烟卷乱峰形。
人间荣辱何须问,且向樽前听曲觥。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译文
老树的秃枝被冻得仿佛胡须都结成了冰,古老的池塘饮下热水后变得清澈如水晶,被雪霜摧残的老树哪里知道春天的到来,沟渠中的残流最终也会变得清澈,夜半时分,风吹动河面,映出暗黑的树影;日头高升,烟雾缭绕,山峰的形状也变得模糊不清,人间的荣辱何必去追问,不如在酒樽前听听乐曲,畅饮美酒。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老树和池塘在寒冷季节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荣辱的淡泊态度,首联以“秃颖冻得须作冰”和“老泓饮汤成水精”两个生动的比喻,描绘了老树和池塘在严寒中的状态,颔联则进一步强调老树和残流虽经历艰难,但终会迎来转机,颈联通过描绘夜景和日景的变化,暗示人生的无常和变化,尾联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荣辱的淡泊态度,主张享受当下,不必过于在意世俗的荣辱。
赏析
这首诗以老树和池塘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荣辱的淡泊态度,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画面感和诗意,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老树和池塘的遭遇与人生的经历相联系,使得整首诗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尾联的“人间荣辱何须问,且向樽前听曲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态度,主张享受当下,不必过于在意世俗的荣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在仕途不顺、人生坎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老树和池塘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荣辱的淡泊态度和对未来的乐观期待,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理解,在逆境中,诗人依然能够保持豁达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