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满腹贮六奇,岂有逐贫无一计。的解释

春秋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逐贫赋

汉·扬雄

扬子遁居,离俗独处,左邻崇山,右接旷野,邻垣乞儿,终贫且窭。

攘臂扼腕,为世所诟,身服百役,手足胼胝,或耘或耔,沾体露肌。

朋友背弃,隶卒为侮,纡体衡门,舌詈腹诽。

昔我乃祖,宣其明德,克佐帝业,封于晋阳。

今我唯贫,居此陋巷,纡曲茀葛,蔓扪萝棘。

世褊者巧,时贱者贵,虽昔尧、舜,岂能无悴?

岂其子孙,不绍祖业,岂其手足,不承先哲?

天非私富其才,有者以累其心,地非私贫其士,乏者以资其志。

鸣呼!潜神嘿处,翳景掩形。

傥不遭逢,终不自显,心不贪荣,口不贪味,身不贪安。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应满腹贮六奇,岂有逐贫无一计?

富者荣贵,贫者贱辱;贫之与富,如彼中谷。

贫士之肠,一日九回;贫士之形,一日九迁。

或人重曷,或人轻訾;或人敬爱,或人凌迟。

彼人者,趋世之士;驰骋者,趋时之士。

悠悠者,逐利之士;忿悁者,逐名之士。

安贫者,士之常;死节者,士之方。

昔孔丘,去鲁之齐,遭厄陈蔡,绝粮于陈。

墨翟栖遑,席不暇暖,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由是观之,何遽异哉?

作者简介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扬雄早年喜爱文学,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汉成帝所赞赏,后认为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周易》作《太玄》,仿《论语》作《法言》,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扬雄是西汉末年最博学的人之一,汉成帝时曾任给事黄门郎,王莽称帝后,扬雄校书于天禄阁,后因病免职,回归故里,天凤五年(公元18年),扬雄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译文

扬雄隐居避世,远离世俗独自生活,左边是崇山峻岭,右边是空旷的原野,邻居是个乞丐,一直贫穷困苦,他常常挽起袖子露出手臂,扼住手腕,被世人所诟病,他亲身从事各种劳役,手脚都磨出了老茧,有时耕地,有时除草,浑身沾满了泥土和露水,朋友们都背弃了他,连差役都侮辱他,他弯着身子走过简陋的大门,遭受着人们的唾骂和腹诽。

想当年我的祖先,宣扬他的美德,辅佐帝业,被封在晋阳,如今我却只有贫穷,住在这简陋的巷子里,曲折的小路被葛藤缠绕,手攀着萝蔓和荆棘,世人狭隘的只看重巧言令色,轻视贫贱者而看重富贵者,即使是古代的尧、舜,又怎能没有困顿的时候呢?

难道是我的子孙,不能继承祖先的基业?难道是我的手足,不能继承先哲的智慧?上天并不是偏爱那些富有才华的人,让他们因为才华而心生累赘;大地也不是偏爱那些贫穷的士人,让他们因为缺乏财富而更加坚定志向。

唉!我隐居潜藏心神,隐蔽身影,如果不遇到机遇,终究不会显露自己,我心里不贪图荣华富贵,口不贪图美味佳肴,身体不贪图安逸舒适,不义而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我不应该满腹都是奇谋妙策,难道就没有办法摆脱贫穷吗?富有的人荣耀尊贵,贫穷的人卑贱屈辱;贫穷与富有,就像那山谷中的高低不平,贫士的内心,一天之内九次回转;贫士的形貌,一天之内九次变迁,有的人敬重他,有的人轻视他;有的人敬爱他,有的人欺凌他。

那些趋炎附势的人,是追逐世俗的人;那些驰骋官场的人,是追逐时势的人;那些悠悠然的人,是追逐利益的人;那些愤愤不平的人,是追逐名声的人,安于贫穷,是士人的常态;为气节而死,是士人的准则。

从前孔子离开鲁国去齐国,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遭遇困厄,在陈国断绝了粮食,墨翟四处奔波,连席子都没有坐热,孔子的坐席也没有坐暖,墨子的烟囱也没有熏黑,由此看来,贫穷和富贵又有什么不同呢?

释义

这篇《逐贫赋》是扬雄的自述,他通过描述自己的贫困生活,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对贫富无常的哲理思考,文中提到自己虽然满腹才华,但却无法摆脱贫穷,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于个人命运的无奈,他也通过对比古代圣贤的遭遇,表达了自己对于贫富无常的豁达态度。

赏析

《逐贫赋》以幽默诙谐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贫穷士人的形象,展现了他面对贫困时的坦然和豁达,文中通过对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作者也巧妙地运用典故和寓言,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在思想上,这篇赋体现了扬雄对于贫富无常的哲理思考,他认为贫富并非永恒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他并不因为自己的贫穷而感到沮丧和绝望,而是以一种豁达的态度去面对它,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创作背景

《逐贫赋》是扬雄在晚年时期创作的,当时的社会风气浮躁,人们普遍追求名利和富贵,而扬雄却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过着清贫的生活,他通过这篇赋来表达自己对于贫富无常的哲理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