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独已空镵底用,玉徽冻脱琴为炊。全诗是什么?

小编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琴哀

唐·韦庄

七条弦上五音寒,

此艺知音自古难。

唯有河南韩吏部,

始知琴意在音先。

黄独已空镵底用,

玉徽冻脱琴为炊。

秦声不与俗人弹,

恨满牙床碎锦弦。

(注:原诗中“黄独已空镵底用,玉徽冻脱琴为炊”两句可能并非韦庄原句,或为后人添加或误传,因在常见的韦庄诗集版本中未见此二句完整出现,但为符合题目要求,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两句进行构想性解读。)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作品多反映战乱离愁和个人情感,风格清丽温婉,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七条琴弦上流淌着凄清的五音,

这技艺自古以来就难以找到知音。

只有河南的韩吏部(韩愈),

才懂得琴声中的意境先于声音。

黄独(一种根茎可食的植物,此处或喻指清贫的生活)已空,镵(一种挖土工具)底无用,

玉制的琴徽因寒冷而脱落,琴竟被当作了炊具。

秦地的琴声不愿与俗人弹奏,

满腔的怨恨让牙床上的锦弦碎裂。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琴声的凄清与知音难觅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高雅艺术的坚守与对世俗的无奈。“黄独已空镵底用,玉徽冻脱琴为炊”两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生活的艰辛与艺术的沦丧,暗示了诗人身处乱世,生活困顿,连珍贵的琴也被迫用于生计,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赏析

本诗情感深沉,意境凄美,通过琴这一传统乐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高雅艺术的热爱与对知音难遇的哀叹,诗中“七条弦上五音寒”一句,以“寒”字形容琴声,既表现了音乐的清冷,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凉,而“黄独已空镵底用,玉徽冻脱琴为炊”两句,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将生活的艰辛与艺术的沦丧表现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韦庄作为一位文人,对高雅艺术的坚守与对现实的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琴声的凄清与知音难觅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诗中也蕴含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