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千首诗,一字不曾堪疗饥。出自哪首诗?

梦梦4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吟诗叹

朝代:宋

作者:萧立之

春花秋月千首诗,一字不曾堪疗饥。

空有长吟遮白眼,只今谁解为青藜。

作者简介

萧立之,字斯立,号冰崖,宋末元初诗人、书法家,他生于南宋末年,历经战乱,一生未得显达,晚年隐居武夷山,萧立之的诗风清劲,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及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在元代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其书法作品也颇受后人推崇。

译文

春花秋月的美景引发了我写下无数诗篇,但这些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不能用来填饱肚子,我空有满腹才华,只能长吟以抒发情感,但如今又有谁能理解我的苦衷,为我点亮求知的明灯呢?

释义

“春花秋月千首诗”描绘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心中涌动的诗情画意,创作了大量诗歌。“一字不曾堪疗饥”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即便才华横溢,也无法用诗歌来解决温饱问题。“空有长吟遮白眼”意味着诗人虽有才华,却只能以吟诗来掩饰内心的无奈与不满。“只今谁解为青藜”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感叹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与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春花秋月的美景为背景,却巧妙地引出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前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诗歌与现实生活的矛盾感受,既热爱诗歌创作,又无奈于诗歌无法改变生活的困境,后两句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以及对知音难觅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末元初的动荡时期,萧立之身处乱世,历经战乱与流离失所,对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的体验和认识,他虽才华横溢,却未能得到重用,一生郁郁不得志,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不满,以及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也体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热爱与坚守,即便在困境中也不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