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松不与遮西日,却送清阴过隔溪。出自哪首诗?

春秋4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移松

宋·陈与义

庭下陈书空满床,门前车马日相望。

长松不与遮西日,却送清阴过隔溪。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诗论家。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表现的是个人生活情趣和悠闲心情;南渡后,因国破家亡,流离失所,诗风大变,悲愤激昂,多写忧国之思、流亡之痛,对当时政治现实多所讥评,对人民疾苦也有所反映,和杜甫诗风相近,成为江西诗派后期的重要作家。

译文

庭院里堆满了书籍,空荡荡的床铺无人理会,而门前却车水马龙,人们纷纷前来探望,高大的松树并没有遮挡住西下的太阳,反而将清凉的树荫送到了隔溪的另一边。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庭下陈书”与“门前车马”的冷清与热闹,以及长松不遮日而送清阴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首句“庭下陈书空满床”描绘了诗人书房的冷清,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次句“门前车马日相望”则通过对比,突出了外界的喧嚣与诗人内心的宁静之间的矛盾,后两句“长松不与遮西日,却送清阴过隔溪”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世态炎凉的超脱,长松不遮日,象征着诗人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节操;而送清阴过隔溪,则体现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仍能以自己的方式给予他人帮助和安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陈与义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面对世态炎凉和人生坎坷,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对比生活场景,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之美的向往,长松的意象不仅象征着诗人的高洁品质,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